【标题】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晚年——解码“老有所养”的民生答卷
【节目导视】
【同期】淄博市淄川区吉祥社区居民 李月芬
只要感觉身体哪里不舒服,就来找按摩师按摩。
【同期】“妈妈手工坊”学员 孔祥英
她教我们做的手工活特别实用,既可以当装饰品,还可以当孩子的玩具。
【同期】国铁济南局济南车务段泰山站站长 于磊
在车站设置专属银发候车区,在候车室增设了坐便器,安装扶手等适老设施,让老年游客出行更安心、更便捷、更舒适。
【同期】山东淄博博山区老年大学学员 岳志盛
通过无人机课程的学习,我们感觉人老心不老了。
【同期】山东淄博博山区老干部服务中心主任 李楠
展开剩余89%开设了无人机、视频剪辑、陶笛、剪纸等新型专业,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对新时代文化养老的新需求。
【小标题】民生综合体托起无忧“夕阳红”
【解说】近年来,山东省淄博市聚焦老年群体实际需求,不断提升养老、助老服务品质和内容,积极推动“一站式”养老的民生综合体建设,让老人享受到专业、温暖、触手可及的养老服务。
【同期】淄博市淄川区吉祥社区居民 李月芬
只要感觉身体哪里不舒服,就来找按摩师按摩。做完了以后感觉各方面,腿、颈椎都很舒服,老师态度都很好。
【解说】吉祥社区建立“三色七彩”智慧养老体系,用蓝、黄、红三色分别标注自理、半失能和失能老人,提供39项“七彩服务”,满足老人助餐、助医、助洁、助行等多元需求,实现基础服务全覆盖和个性服务精准化。
【同期】淄博市淄川区民政局副局长 程金英
淄川区坚持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、市场运作、保障基本的原则,今年计划分两批建设20处民生综合体,实施清单化养老服务,惠及全区约15.4万老年人。
【解说】在广袤乡村,民生综合体的建设为农村养老提供了保障。沂源县历山街道沂河头村的86岁独居老人陈志花,每天步行5分钟,就能来到家附近的“沂源红”幸福家园民生综合体,吃上一顿荤素搭配的营养午餐。
【同期】淄博市沂源县沂河头村村民 陈志花
(在家)做多了吃不了酸(坏)了;做少了不够吃,自己一个人也是很为难。在这里多么方便啊,我很满足。
【解说】在沂河头村,80岁以上老人吃一顿营养午餐只需花费1毛钱,其余部分由县、街道、村三级补贴。近年来,该村大力发展大棚葡萄、大棚蔬菜等“一村一业”项目,为民生综合体运行提供了坚实支撑。
【同期】淄博市沂源县沂河头村党支部副书记 宋尚勇
“一村一业”项目每年有四五十万(元)收入,我们从“一村一业”项目收益里面拿出20万(元)来,直接补贴到村民的(午餐)支出,同时改善就餐质量。
【解说】沂源县是山区农业县,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25%。当地聚焦吃饭、看病、洗澡、购物等养老难题,建设“沂源红”幸福家园民生综合体,提供贴心养老服务,有效满足群众需求。
【同期】淄博市沂源县民政局党组书记 刘茜茜
近年来,沂源县坚持以“为农民种地、为农民养老”为目标,通过财政投入、资源整合、平台运作、村集体反哺等方式,全域建设运营“沂源红”幸福家园民生综合体230处、助餐服务点168处,实现了全县446个行政村养老服务全覆盖,日均服务老人1.1万人。
【小标题】山东:搭建广阔平台 发挥“银发力量”
【解说】近年来,山东通过多项创新举措,为老年人搭建发挥余热的广阔平台,一股“银发力量”正悄然改变着人们对老年生活的传统认知。
在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鲸园社区,崔长艳正在给“妈妈手工坊”的学员上手工编织课。崔长艳自小喜爱做手工,2020年退休后来到社区组织的“妈妈手工坊”。
【同期】威海市环翠区鲸园社区居民 崔长艳
在手工坊里,我遇到了不同年龄段的伙伴。我们相互交流技巧、彼此启发灵感,沉浸在穿针引线的快乐里,我的退休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。
【解说】为了教好学员,崔长艳用心设计课程。她给零基础的妈妈们开设体验课,给有基础的学员开设进阶课,教大家做口金包、拼布饰品、钩织小物件等。家里不用的床单、家人穿旧的衣服,都能成为她们创作的原材料。
【同期】“妈妈手工坊”学员 孔祥英
崔老师授课特别有耐心,哪怕是手工活小白也能快速上手。她教我们做的手工活特别实用,既可以当装饰品,还可以当孩子的玩具。
【解说】在社区的支持和崔长艳的努力下,“妈妈手工坊”越来越成熟,成为连接邻里的纽带。没法外出工作的妈妈,学了手艺后还能网上接单,多了一份收入。
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老干部“耆管事”矛盾调解工作室里,65岁的梁军正在调解一起医疗纠纷。梁军退休前是淄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,退休后受邀加入调解员队伍。
【同期】淄博市淄川区中医院医疗纠纷处置办公室主任 车玉霞
梁老师作为调解员,不仅为医患双方搭建起了沟通和调和的桥梁,更是以专业的素养和公平公正的原则,切实维护了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。
【解说】几年来,梁军共参与调解医疗纠纷400多起,协议履行率达100%,赔付额超过2000万元。
【同期】“耆管事”矛盾纠纷志愿调解服务队成员 梁军
看到双方达成协议、签署协议的时候,我心里感到非常高兴,并且觉着还有一点小小的成就感。
【解说】2024年,淄博市淄川区面向全区公开招募具有法律专业背景、基层工作经验或群众工作能力的退休干部、老党员,组建志愿调解服务队,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“银色动能”。
【同期】淄博市淄川区委老干部局局长 李先来
“耆管事”矛盾纠纷志愿调解服务队共有队员200余名,他们分布在淄川区12个行业系统,13个镇街和若干村居社区。截至目前,累计化解矛盾纠纷2000余件,调解成功率达98%。
【小标题】银发族的潮生活 让老有所乐抵岁月漫长
【解说】近日,一辆搭载380余名旅客的“大兴安岭 童话号”Y412次银发专列从山东泰安泰山站缓缓驶出,开启一场为期8天、跨越山海、沉浸体验内蒙古风情的“慢游之旅”。
【同期】旅客
今天早上3点半就醒了,因为激动得我根本睡不着觉了,现在我心已经飞到大兴安岭了。
【解说】这是山东省开往乌兰浩特的首趟赏秋专列,将富有民族特色的表演搬进候车室和车厢,让旅客提前感受草原文化。
【同期】国铁济南局济南车务段泰山站站长 于磊
我们泰山站开辟全流程适老服务通道,在车站设置专属银发候车区,在候车室增设了坐便器,安装扶手等适老设施,让老年游客出行更安心、更便捷、更舒适。
【同期】国铁济南局济南客运段北京车队列车长 刘军
我们根据老年人的饮食习惯,推出丰富多样的健康营养菜品。同时,为了增加旅途的趣味性,我们在餐车准备了极具民族特色的马头琴、呼麦、蒙古舞等节目。此外,列车还有随车医生,一路守护旅客健康出行路。
【解说】便捷的适老化设计、“车随人走、夜行日游”的旅行模式、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……近年来,银发专列受到越来越多老年人的青睐,成为他们投身旅途、奔向“诗与远方”的重要选择。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,到2025年底,中国出游率较高、旅游消费较多的低龄健康老年人将超过1亿人,银发旅游收入有望突破万亿元,银发旅游列车发展潜力巨大。
除了追寻“诗和远方”,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走进老年大学,在终身学习的氛围中滋养心灵、充实自我。记者走访多家老年大学发现,声乐、太极拳、国画、书法等传统课程持续受到老年群体欢迎。不少学校主动深入了解老年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,陆续开设英语、无人机等新兴课程。
【同期】山东淄博博山区老年大学学员 岳志盛
无人机课程开设紧跟潮流,通过无人机课程的学习,我们感觉人老心不老了。
【同期】山东淄博博山区老干部服务中心主任 李楠
面对新时代老年人的新需求,我们在开设书画、舞蹈等这些传统学科的基础上,开设了无人机、视频剪辑、陶笛、剪纸等新型专业,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对新时代文化养老的新需求。
【解说】从行走山河到笔墨修身,当代老年人正以积极乐观、自主多元的生活新方式诠释着“老有所乐”。
统筹:李杰 王健 李佳琳
编导:田甜
作者:朱晓光 张震 高增峰 张号 冯媛媛
包装:夏勇
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
发布于:北京市